8月7日(农历闰六月十四)迎来立秋,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。
\n立秋分三候,一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生,三候寒蝉鸣。这个时节,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风渐渐凉爽了。虽说凉风有信,但我国大部地区还处于“秋已立,暑难消”的状态,民间也流传着“立秋早晚凉,中午汗湿裳”的谚语。
\n天气
\n北方逐渐转凉 南方暑热仍盛
\n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全国平均气温开始从逐步升高转为下降。常年此时,南北的气温走势开始分化,北方地区的炎热盛极而衰,天气逐渐转凉;而南方大部“秋已立,暑难消”,仍处于“上蒸下煮”的天气中。
\n“立秋见秋”,秋天的势力范围此时开始悄然扩大。常年立秋时节,我国西北、东北一些地方相继完成夏秋转换,其他大部地区仍处于炎炎夏日中。尤其是南方不少地区暑热仍盛、高温频发,重庆、杭州、福州、南昌等地高温日数还有5天以上,午后天气十分闷热,要说“中午汗湿裳”一点也不过分。对于大部地区来说,真正的秋高气爽一般要等到白露后,所以民间也有“立秋不到秋,天凉白露后”的说法。
\n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常年立秋节气全国天气地图可以看出,立秋后,北方多地天气开始逐渐转凉,华北一带出现高温闷热天气的概率会明显下降,西北地区东部、华北等地一场秋雨一场凉,东北更是秋意显现,这些地方的公众注意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着装,及时添衣保暖。不过,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区天气仍将炎热,高温炙烤,酷暑持续不退,小伙伴们外出时防晒不可大意,注意涂抹防晒霜、戴遮阳帽等。
\n立秋时节仍处于雨季的西南地区,阴雨天气频繁,这一带的居民要注意防潮除湿;华南一带对流天气依然多发,小伙伴们要持续关注预警预报信息,在强对流天气来临期间,尽量避免外出或进行户外活动。
\n另外,常年立秋期间,台风仍然比较活跃,而且,不乏“桑美”“利奇马”这样的狠角色。东南沿海的居民要注意防范台风。
\n养生
\n末伏至高温未消 这些小事别忽视
\n立秋已至,但高温天尚未结束。处于末伏之际,面对高温天气,应该注意哪些呢?
\n末伏不同于盛夏,虽然炎热,但早晚也有了一丝夏秋过渡的凉意,此时不能过于贪凉,尤其是冰西瓜类水果要少吃,同时避免辛辣、油腻、容易上火的食物。
\n口渴时最好选用温水来解渴,这样既不会给肠胃造成负担,还能有效缓解口渴情况,如果流汗较多,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。
\n户外运动后,不要立即用冷水降温,否则刺激心血管引起收缩使得血液循环受阻。这种骤然的变化会让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,可能引发头晕、心慌等症状。
\n最好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,一方面有可能引发头晕头痛、关节痛、呼吸道感染等“空调病”;另一方面,立秋后,空气开始变得干燥起来,空调房中干燥程度会加重,对呼吸道来说有一定的伤害。
\n习俗
\n啃秋晒秋贴秋膘 庆祝丰收迎秋来
\n随着暑热的下沉和收敛,自然万物也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收获。人们常以贴秋膘、啃秋、晒秋、祭土地神等习俗来适应季节变化和庆祝丰收。
\n古时候,人们会在立秋日称体重,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,那时人们的日子并不富裕,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饭不思,经历“苦夏”的人们大多会变瘦,于是就有了“贴秋膘”一说。在立秋时,人们通过吃肉把夏天身上掉的“膘”重新补回。
\n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流行“啃秋”,人们会在立秋日吃瓜,表达“啃下酷夏、迎接秋爽”的愿望,意在借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。人们还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。清朝张焘的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
\n在湖南、安徽、江西等地有“晒秋”的习俗,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、自家窗台和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,也表达了丰收的喜悦。
\n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立秋时节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。在古代,人们除了将立秋视作天气变化的标志之外,还将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,农民要在秋社日对土地神进行祭拜,以庆祝丰收,求得土地神的庇佑。
\n资料来源 中国天气网配资优秀配资门户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